记者 刘一诺
在德州市武城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武城法院”)的老城法庭,家事审判工作是这里的“王牌”,这里先后建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家风教育基地”、武城县家庭教育指导基地以及武城县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指导中心,曾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近二百余家法院来武城参观学习。
(资料图片)
自2016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经过七年的改革攻坚之路,武城法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解家事纠纷“武城模式”,家事案件逐年下降,较改革之初已经减少了25%左右。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体制机制共建良好家风
武城法院出台了涵盖24个职能部门的《家事纠纷综合解决机制实施办法》,形成强大组织保障;分别联合公安、民政等部门制发多份配套文件,建立快速有效的联动机制,专项联动,促家事审判精细化。
同时建立16大项65小项制度机制并编辑成册,确立家事审判“调解优先、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当事人亲自到庭”四大原则,明确“家事调查、家事回访、财产申报、心理咨询疏导、情绪平复、婚姻修复计划书、人身安全保护、少年观护”八项基本制度,为家事审判改革提供制度依据。
此外,武城法院还建立了专业审判庭,组建专业审判团队,专门办理家事案件,并改变原有庭审陈设,设立家居“客厅式”的家事审判庭、儿童托管室,以“丈夫”“妻子”代替“原告”“被告”等措施,将原有的对抗式庭审模式转变为修复感情、弥合亲情。
武城法院的家风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及家风文化长廊,聚焦幸福家庭轨迹、家风、家训、家书四大要素,展现家庭传承,营造家和家兴浓厚氛围。
司法着力推动家庭教育
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武城法院,家事案件的审理工作重心定位为挽救婚姻家庭、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老城法庭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城样板。多年来的改革经验积累和不断改进,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制机制,具备系统完善的软硬件基础。
武城法院还充分发挥法治职能作用,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协同各方主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协作,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基地和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指导中心,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体系,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面对现阶段的家庭教育问题,武城法院依托现有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平台,通过科学谋划、创新服务,有效推动家庭教育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助力家庭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家风示范基地。并对离婚案件当事人定期回访、教育培训、普法宣传、发布家庭教育令等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保障未成年人积极健康成长。
不光案结还要事了
温情调解化解母子纠纷
赵老太系武城县某村村民,她与丈夫老李共同建造了一套宅院,之后,按照相关政策,赵老太所住的村要进行拆迁改造,老两口分得了两套安置房屋。2017年,老李病故后,赵老太与儿子小李商议,将安置的两套楼房登记在小李名下。
然而,当新安置的房屋交房时,小李却阻拦母亲住进新楼房,赵老太只能一直在外租房居住,并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接案后,审理法官委派广运街道网格微法庭网格员参与调解工作,先后约见了案件的当事人,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赵老太称,丈夫病故后,自己认识了新老伴,但这个新老伴名下无任何房产和财产,为了二人的未来生活,赵老太想要入住新房。而小李担心老母亲被骗,声称除非母亲与这个新老伴分开,否则不同意母亲变更房屋登记的请求。
双方僵持不下,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注意到,赵老太并非是真的想要房产归自己所有,现在的要求是基于和儿子赌气的心理。经过调解,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非但没有达到为母亲尽孝的效果,也使母亲受到了感情上的伤害。最终,母子二人重归于好,小李将对安置房进行装修,装修完成后由赵老太居住,对于赵老太的感情生活,小李也不再阻拦、干涉,赵老太也自愿撤回了对儿子的诉讼。
武城法院不断延伸审判触角,以专业精神、法治力量、司法温度为家事审判添砖加瓦,形成了可复制家事审判改革经验,既是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的创新举措,也是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