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报道:绿氢被广泛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氢能产业技术路线及优缺点分析

2023-04-18 10:09:04 来源:互联网

绿氢被广泛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氢被广泛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1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9423万吨,预计2030年产量有望达到近1.8亿吨,而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中只有不到0.1%为绿氢。日前,位于西班牙普埃托利亚诺地区的一家绿氢工厂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这里也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绿氢工厂。

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在制取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碳排放(约1.5-5.0kg CO2/kg H2)。机构分析指出,在需求空间释放、政策支持有效落地以及产业链协同降本的基础上,2023年绿氢产业化有望高速开启。在“双碳”目标下,绿氢正在成为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政策利好、市场空间广阔,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助推绿氢发展驶入“快车道”。


(资料图)

氢能市场现状分析

在过去,氢气仅作为合成氨、合成甲醇的工业原料存在。2020年,国家能源局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2022年3月发布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一般通过发电设备转化为电能后在建筑、工业等领域进行利用,电能作为过程性能源难以大规 模贮存,在一些领域存在电气化受限的情况。氢气作为一种含能体能源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是电气化受限领域脱碳的最佳选择。

发展清洁的可持续的能源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多样性的保障。氢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来源多样、产量大、而且相对安全,是未来清洁、可持续社会的理想能源。氢能可以连接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在日常生活和产业活动中普遍利用,从而形成氢能社会。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资源、环保等角度出发,都十分看重氢能的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预计五年后氢能将迎来产业爆发。

我国2022年3月也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分析

第三章 技术路线、安全风险及优缺点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氢能产业技术路线及优缺点分析

我国对于氢能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国内现阶段氢气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或副产氢获得,为实现碳减排和化石能源替代的目标,后续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发展蓝氢,二是发展绿氢,这些路径各有各的优缺点。

1.产业基础较为成熟的主流制氢路径

氢气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制取路径:以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

我国氢能的生产利用已较为广泛,制成的氢气主要应用在工业原料或生产供热中。此外还有其它制氢方式,包括生物质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核能制氢等,但仍然处于试验和开发阶段,尚未形成工业化应用。

2.主流制氢路径的优缺点比较

国内现阶段氢气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或副产氢获得,为实现碳减排和化石能源替代的目标,后续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发展蓝氢,即在灰氢制作过程中结合CCUS降低碳排放,但化石能源制氢及工业副产氢最多只能降低80%碳排放,更多是向绿氢转变中的过渡阶段;二是发展绿氢,即待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价成本下降后,全面推广电解水制氢。

当前,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例如氢气纯度、压力、氢的质量流量等等。

目前对制氢安全以及储运安全方面仍缺乏标准和规范可遵循,相关安全技术的研究不足。

由于氢能源具有较高危险性,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均属于特殊车辆,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氢能源车的规范要求以及国家标准。

此外,氢能技术在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高压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等问题。

展望未来,双碳背景下,化工等工业领域、以氢燃料电池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等将成为用氢主流。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 测,到2060年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氢气使用量占比将分别达到60%和31%。

欲了解更多关于氢能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

标签:

下一篇:
上一篇:

珠宝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