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初,Marshall 发布了 2023 年度第一款新品。
他们为去年才刚刚更新的 Emberton II 带来新升级款,换上了更大机身和更多喇叭的设计,名字就叫 Ember….
Sorry,这不叫 Emberton III,而是一个以 Marshall Amplification 工厂所在的小镇来命名,Marshall 便携式音箱里面的新系列——Marshall Middleton。
(资料图片)
虽然在名字上是毫无关联的新系列,但作为 Marshall 便携式音箱的新品,Middleton 的设计跟 Emberton II 有好几分相似。
同样是工整的长方形设计,机身同样支持 IP67 防水。环绕机身上下左右的四面有可拆卸的荔枝皮纹路硅胶包裹,正面依旧是同样规格的黑色网格滤声网上加上了金色 Marshall 手写体 Logo……
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已经成为了 Marshall 便携式音箱的设计模式。
所以说 Middleton 是大号版的「Emberton II S」也不太合适,毕竟 Willen 体内也留着相同的设计模式,Middleton 和 Emberton 系列「撞样」,只是因为它们刚好都选了长方形机身而已。
对,刚刚我说的是大号的「Emberton II S」,那意味着比起 Emberton II,Middleton 还是要多做了一些,进步了一点。
相较于 Emberton II,Middleton 的细节变化主要体现在按键和接口的丰富度上。
除去常见的金色四向摇杆按键、蓝牙连接按键和电量显示键、能量条,Middleton 的上面板增加了高低频的独立控制按钮,高低频的加减会直接反馈在能量条上面,±1 档对应就会上下跳一级。
只可惜,设计上还是沿用了 Emberton II 上的按键设计。要是可以替换成 Stanmore 系列的 Marshall 旋钮设计就更好了。
Middleton 的音量控制则要做得精细一点,同样是金色导航键的上下调整,调整幅度也会显示在能量条上面。在调整音量的时候,能量条每一格都会显示大中小三种亮度,进一步细分音量调整。
Marshall 这次在接口上增加了 3.5mm 接口,如果要接传统的有线播放设备以及你是打算长期固定在显示设备下作喇叭使用,那可以通过 3.5mm 连接 Middleton 也可以。
这需要知道的事,不管使用蓝牙还是有线连接都需要先开机。那只要你的线不是长期接着的,重新开机之后的连接就会有点麻烦了。
在使用蓝牙之后想切换成有线,那还是要重新重启一下才能顺利切换到优先模式。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必须操作,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会有那么一点麻烦。
Middleton 的 USB-C 口中间的连接处也比常见的 C 口要突出一点,插拔的时候要注意下方向和力度。如果经常上下掰的话,很有可能会损坏接口。
音箱左右两侧的荔枝皮纹路硅胶做了开孔,主要是因为 Middleton 这次改成了全向发声的设计,四个方向都有对应朝向的扬声器,所以两侧和后面才会增加开孔。
硅胶的固定挖槽设计做了变化,能够提供更高固定咬合度。拆卸难度会比 Emberton II 和 Willen 高一点,但完全安装之后的稳定性会高一些。
音箱右侧附带了一个安装挂绳用的接口,Marshall 官方也在配件中附带了这个手带挂绳。
考虑到 Middleton 机身重量达到 1.8kg,和一套加装了满电的竖拍手柄 VG-C4EM 的索尼 α7R4 加 SEL2470GM 的重量差不多。要不是需要快速上手拍摄的高强度场景,一般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基本都会使用肩带,很少会直接用手带挂在手上。
所以在这里,我也不太建议你用手带拿着 Middleton,或者像其他 蓝牙音箱那样挂在背包的水袋位。双肩包的内部,应该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不过建议归建议,Middleton 的挂绳处其实也是能够兼容 Peakdesign 的快拆扣。
如果你想的话,还是能够用 PD 的手带,或者是使用单扣的相机带挂在胸前,也不是不行……(哔——
如果以 Emberton II 作为一个中间位的基准,那 Middleton 的细节变化就是这么多了。最大的差异,应该在机身上面。
刚刚也提到,Middleton 的体重达到 1.8kg,比重 700g 的 Emberton II 重不少,体积也要比人家大一圈。
如果要和 Marshall 常规家用款 Stanmore 系列比起来,Middleton 的体积还是要小巧很多。只要你不介意这个 1.8kg 的重量,那这个工工整整的方块音箱塞到双肩包底部然后再投身到露营大军,Middleton 也很方便。
对,和那些 Devialet Miana、Sonos Move 这一类可携式产品,推出 Middleton 的 Marshall 才是真正明白便携临界点的人。
Middleton 在功能上的最大亮点,应该是充电。
对,Marshall 在 Middleton 用的还是 Emberton II 的功能模式,支持蓝牙 5.1 和多箱联播 Stack 技术的无线模块,无线编码依旧只有 SBC。功能上走到这里,Middleton 和 Emberton II 的差真的不大。
最大差异,还是充电。
Marshall 这次不知道是在打哪一张牌,竟然给 Middleton 加了快充。
充电上,使用 USB-C 接口充电的 Middleton 支持 5V | 9V | 12V | 20V 3A 四种充电模式,官方提供的数据主要是通过 5V 3A 的模式测出,0-100 充满需要 4.5 小时,快充 20 分钟可以提供 2 小时电量,这些参数算是中规中矩,相对于 Emberton II 也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但是,这只是在 5V 3A 这个最低标准做的测试。Marshall 在 Middleton 提供这个充电标准并不只是为了支持响应瓦数的充电头(像是部分设备充电并不支持大瓦数充电头),而是能够实打实可以用上这些模式。
在使用的时候我们也做了实测,Middleton 在电量处于 90% 时接入 Redmi 的 210W 充电头,此时的充电输出大概在 21W 左右,已经比官方定的最低比较标准要高了。要知道这款充电器在 PD 快充协议上面已经支持了 65W 的输出,Middleton 处于低电量状态应该能够跑满自己的快充规格。
后面我们和 Marshall 进行求证,Middleton 支持高瓦数充电头输出是音箱内做了自适应,没有讲明是通过什么快充协议实现,这可能也是 Power-Z 没有测出快充协议的原因吧。
不过在蓝牙音箱的层面,特别是户外音箱的场景中,实打实的续航能力会比快充来得实际。毕竟你真的要去荒山野岭的地方露营,没有地方给插头的话就真的没有展示快充能力的作用。这个时候,更长的续航可能来得更有效。
如果只是在市区内使用,你也希望你的蓝牙音箱能充电快一点,那 Middleton 还是能够打到你想要的点上的。
说到户外,Middleton 也提供了「有线反冲」功能。和 Stockwell II 一样,Middleton 也能够给其他设备充电。
只是往外输出的话,Middleton 的输出功率就只有 5V 1A。这充满苹果味的基础规格放在现阶段手机上,可能要说「救急」都来得有些压力。
但如果你只是要充一些像真无线耳机和智能穿戴的小设备,音箱续航也有足够的余量,那用一下也无妨。
声音配置,也是 Middleton 的卖点。
结构上,Middleton 用上了两个 3 英寸 15 瓦低音单元、两个 3/5 英寸 10W 高频单元以及两个无源辐射器组成的单元组合。
两个低音单元由 2 个 20W D Class 功放驱动,两个高频单元则用两个10W D Class 功放来驱动。
相较于用上两个全频单元搭配两个无源辐射器组合的 Emberton II,Middleton 能耗还是要高一些。如果 Marshall 采用相同规格的电池,那 Middleton 续航标准比 Emberton II 低一点也可以理解。
的确,Middleton 在 50% 音量下测得的官方续航时间约 20 小时,用 5V3A 充电器充电 20 分钟之后可以续航 2 小时。在同规格环境下,Emberton II 则能够实现整体续航 30 小时,充电 20分钟能提供 4 小时续航,比 Middleton 还要强一点。
考虑到单元功放组合增加,Middleton 在续航上的取舍就没有那么不合理吧。
单元数量增加之后,Middleton 的组合模式也有变化。
机身四面做了开孔,每个方向上都配备了对应的扬声器,整体的设计理念有点像现在可以 360° 发声的智能音箱一样。
差别在于 Middleton 是单纯的蓝牙音箱,机内没有自适应功能根据现场环境来调整声音。所以在摆放的时候,尽可能别让 Middleton 太过靠近墙壁或其他物体,预留出足够空间。
结构和规格上改变了不少,Marshall 将在 Tufton 上的经验加入到更便携的产品中,希望 Middleton 可以继承自家招牌声音的同时,在声场方面的表现也有些突破。
在实际体验中,Middleton 的声音表现能够保持着 Marshall 的招牌,简单来说就是:
「它听着,还是那么 Marshall。」
Marshall 的招牌呈现在低频部分,Middleton 不管是鼓点还是整体的氛围渲染,低频的力道和量感都让人满意。此时好比一个个皮松馅靓的大包不断塞入你口,能吃下的话就真的很满足。
不过比起 Emberton II 之前推出的 Marshall 音箱,Middleton 已经没有了那个世代的混沌轰头感。环境低频不会太喧宾夺主,整体会保留一点清爽的倾向。
音箱在音量降低的时候不会出现明显的「脱力」状态,低频表现依旧能在相应音量中保持扎实。
全向设计的加入,对于 Middleton 的声场延展是有意义的。比起声音是直来直往的 Emberton II,Middleton 能够延展出水平方向的空间,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局促。
但整体的表现和原本就是为了全向设计的 360° 发声音箱会有差异,全向发声的感知其实不是特别强,如果你之前没有用过定位相近的旧款产品,未必能够感受到变化带来的意义。
而且这个全向设计还是比较挑摆放和空间,要是房间是相对小且方方正正的空间,摆放的位置也被限制在贴墙的模式,那出来的声音效果就会打点折扣。
音量的话,Middleton 表现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面对中小型的室内场景活动,用两只以 Stack 模式相连的 Middleton 就能够应付,如果是户外环境,可能就多加一只就足够。经常在户外会做小型聚会的用户,看到 Middleton 的音量表现应该都可以放心。
加上机身有实打实的高瓦数快充,只要在有电源的场景,长时间使用也不成问题。
回到最实际的总结上面,体验 Middleton 之后我的想法就有点变化。
本以为 3.5mm 接口增加了灵活性和便利度,实打实的声音硬件加入为提升表现力打好基础,这样的 Middleton 成为背刺 Emberton II 用家的重点一击。
但实际上,你的使用习惯不会有改变。在 Emberton II 上怎样用,你在 Middleton 上也会怎么用。接口补充只是扩大了设备适用范围,对易用性没有改变。
新结构的加入的确能让声音有所提升,但重点更多在于强化 Marshall 自身的优势上。如何把招牌擦得更亮,如何把优势做得更突出会是本次展示的重要成果。新结构和新方向反而成为了结构改变下的提升副产物,有改变,但与明显的提升还有明显距离。
所以如果本来就是想入手 Emberton II 的新人,那看看预算直接升级到 Middleton 也没有问题。
但对于本身就是 Emberton II 的用家,如果你的想法与我相似,都希望在接口和声音更新中寻找更好的体验,那 Middleton 未必能够回应你。
还有就是手持 Emberton II 后想添置 Middleton 的用家,我个人还是不太建议,除非你下定决心将手上的 Emberton II 也置换成 Middleton。
为何要两个只能活一个?
主要是,在现有的 Stack 模式下,用同款音箱进行复数连接才会获得最大效益。